眾人也在追求平等,雖然很多東西都沒有刻意標籤階級之別,不過約定俗成的觀念卻是牢不可破,正如英國的牛津大學,絕對處於學校階層頂級位置,身處其中的陳青蔚(Victor)則剛取得牛津大學maths and stats碩士學位。在我看來,這個畢業生的身份讓他全身彷彿鍍上一層金光。
世界知名的牛津大學,歷史源遠流長,學術根基深厚……牛津畢業生是一個值得自豪的身份,這在某程度上肯定了Victor學術上的表現。有人說名校生就如天之驕子,將之捧得與天高,學生也自我感覺良好而生就一副討人厭的睥睨嘴臉,不過這論調在Victor身上可得到平反,他沒有社會新鮮人的浮躁,只掛着淡淡的微笑,沉穩地將大學生活一一道來。
Victor認為入讀牛津學校只是他「運氣高人一等」,「在英國考A level要拿A很容易,大家手頭上都有四五個A,差別只在於入學面試時的表現與收生職員的主觀感覺。」面試時間約兩小時,收生職員就要在這短時間內觀察學生在未來三年能否為學院爭取好成績,「在面試時好難表現出自身的學術性,學校也不太重視學生課外活動表現,即使二胡好厲害、懂畫國畫也是沒有意義,除非表現具有世界級賽事的水準又當別論。另一方面,校方希望學生是真正喜歡自己讀的科目,也會努力讀書,最重要是不反叛、聽聽話話。」Victor認為面試沒有技巧可言,「我可以說成功入學有一半是歸於彩數,只要肯填表申請入學,超過九成人都有面試機會,因為大家成績真的相差不多。」
經驗傳授為重
曾有牛津大學教授表示,「整體教授是一種經驗的傳授而非知識的傳達」,這徹底體現在教學模式之中。大學每年分為三個學期,每學期為八星期,之後放假六星期,「以數學科為例,教授授課時間不多,每天只有一兩堂,每節一小時。教授會提供大量資料讓學生自己看,而且上課講的內容好濃縮,亦十分深入,講書的速度很快。」那豈不是追不上學習進度?
「教授會假設學生會自行看書,所以他在講課時跳step跳得好厲害,事實上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聽不明白。」Victor補充道︰「有一小部分極之聰明的學生是完全能跟上教授的講學進度,他們與教授是同級的交流。」第一學年可說是適應期,學院會安排教授「貼身」照顧大學一年級生,「第一學年學生隸屬學院負責自己那科的教授,就會每星期為他上一節課,每名教授可能每次見兩至三名學生。」說得功利一點,這是與教授打好關係的好時機,「與教授見面上課一年也只是二十多次,在這一小時中多是講解作業、問功課為主,真正與教授聊天的機會幾乎沒有。」待第二學年時又未必修讀那教授的課,見面不多自然慢慢疏遠。
學有所得關鍵
「牛津的師資絕對一流,有備課便知教授講得很好,如果學生是一張白紙那樣去上課,就會完全聽不明白,之後就會無心機再聽,可能就不再來上課,一堂接一堂,就會變成自修。」學校不管學生課堂出席率,有種「認為這一個小時的課程拿來做別的事情更有意義,那就去做吧」的意味,當問到Victor的課堂出席率時,他笑說︰「事實上有好多學生都不上課,拿notes便算。以留學生的學費來算,每節課堂接近二千港元,走堂很浪費金錢!最重要是上課至少知道教到那個topic,同學問了那些問題,也知道他們的程度去到哪。」死讀書在牛津是行不通的,學生勤力與否正是學有所得的關鍵。
傳統學府的學生並不一定勤力讀書,即使牛津大學也有不少「Hea讀」學生,走堂者無分階級,「大學收的學生都是聰明的,讀書『hea』不代表考試不及格拿不到學分,他們考試拿及格是沒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對自己的要求。」「Hea讀」也有及格與否的層次高低之別。
牛津大學行的是學院制,與香港中學將學生劃分為「紅黃綠藍」或「仁義禮智」沒有分別,就如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學校,把學生分派到不同學院的道理一樣。學院與學校之間有着微妙關係,雖說學位是大學給的,考試是由中央管理的,不過學院各自擁有相當自主的管理權力,包括制訂院規、籌募經費、招收自己所選擇的學生等。
學院要精挑細選
學院最大功能除了照料學生食宿外,也會安排各類體育、團體社交活動,學生的生活差不多全與學院有關,這是事關學生自身未來三年的福利,因此在選學院時要精挑細選,「學院是有排名的,各學院之間存在競爭,Merton College一直是傳統頭位佔領者,學生讀書成績最厲害。其實學生不太在乎學院排名,爭的只是學院教職員。」Victor屬於St John's College,學院歷史有五百多年,每年都是位列排行榜頭幾位。至於大學的角色主要是向外代表各學院,統一安排全校課堂講授及討論會,以及統一頒發畢業證書等工作。
「入學時,學校會提供一份標明過去五六年學院排行榜資料。學生可先選兩個心儀學院,原則是必須學院收你,學校才會收你。」學院競爭除了講師資格排名之外,最重要是學院的資源設施情況,說得現實一點,即是資產與財富的多寡,雖然每間學院都設有禮堂、圖書館和咖啡店,但大小格局裝修便是分野之處,「有幾個學院好有錢,在牛津城的不同地方買下大廈作為學生宿舍,另外有些『蚊型』學院較窮或是投資失利時,基本上不能為學院學生提供足夠宿位,要他們搬出去住。某些學院設施收費出名貴,如Pembroke College專收外國學生,因為留學生交的學費比本地學生貴幾倍,而且宿舍租金也較其他的學院貴,好聽一點就是收生國際化。」學院的財富從何而來?「歷史悠久的學院可能在幾百年前買下了大片農田,後來政府回收土地發展賠錢,學院又懂得投資,那就錢滾錢,學生福利也好得多。」Victor笑說︰「學生對學院強弱排名不太上心,也不存在歧視,挑選適合自己學院才是最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