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25.5.2010︰資優之路 不易行

有人說資優生得天獨厚,天生高智商,學習能力強,彷彿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得到一般人幾經努力才得到的成果,事實上他們卻要面對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特別是在社交及學習方面,而他們也不斷從「撞板」中學習,漸漸領略到與人相處的技巧,也懂得利用天賦來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資優」普遍給人一種表現突出、有成就的感覺,當被界定為「資優兒童」時,便很容易讓人有種小朋友是音樂神童、少年愛迪生的「天才」錯覺。美國全國天賦兒童協會前執行董事Joyce Juntune指出,家長往往對資優小朋友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未明白「資優」的真正意思,也忽略了他們在情緒上的特別需要。

「資優」是無言壓力

有資優兒童家長說︰「資優兒童性格思想獨特,較難結交朋友,容易孤獨寂寞。」據香港資優教育學院的資料表示,資優兒童通常在智力方面非常成熟,但他們社交和情緒上的需要,可能與同齡相若,有時甚至會低於同年紀的兒童。在現時香港教育制度下,一般的學校課程對資優學生來說大都是無趣的學習,聰明的他們為了融入這個環境或建立良好社交關係而隱藏自己的能力,正如美國Gifted Education Communicator研究文獻所指出,資優生往往因他們的能力而被取笑、換來綽號、被欺負甚至遭排斥,想融入的學生可能試圖掩飾自己的能力,這做法尤以女孩子為甚。

現就讀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一年級的廖美欣以資優生的過來人身份說︰「『資優』或多或少都有標籤效應,在香港來說我們屬於少數群體,在這個名字背後有很多壓力,厭力主要來自家庭、學校、導師及朋輩。」她表示最大的壓力源頭是來自自己身上,「好多資優生對自己都有好高要求,好想自己做得好些,做得多些」。老師與同學大都將資優生的身份等於很多東西,例如測驗考試一定拿高分、一定做project的負責人等,「朋友覺得資優生普遍喜歡關注人生意義、正義、對錯、道德等話題,既抽象又沉悶,盡量避免跟他一起。總之,在生活上遇到的每樣事情,也有機會與資優生扯上關係,為他們帶來很多壓力」。

從失敗中學習


廖美欣的中小學生活面對着社交考驗,不過她笑言在社交問題上「撞板」多了,自然會找到解決方法。資優生的思考層面較廣及深,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殊不容易,加上他們對朋友的要求很高,往往引起了社交問題。同輩對廖美欣感興趣的話題難以明白,「就像一套日本卡通《鋼之煉金術師》,劇情經常圍繞『等價交換』,我就會想究竟親情可否用金錢去衡量等問題」。現在的她懂得與朋友講shopping的潮流事物,如想討論更深入的話題便會找教授或老師,或是找其他途徑,如網上討論區認識同道中人,她也明白在課堂上的不住追問,只會被其他同學認為出風頭,對社交造成困擾。

資優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很高,也容易做到一些他人覺得很困難的事情,但他們卻難以明白為何其他人辦不到。「我現在懂得調節一下,學懂接受不同人都有不同的專長。這個調節身心的過程十分重要,若做不到的話,會令身心很疲倦,也會不快樂。」廖美欣說她與朋友之間經歷不快樂時,便會反思當中究竟有何問題,再從中慢慢「領略」正確的處理方法。

廖美欣懂得將這些社交或朋輩的壓力轉化為正面想法,甚至成為推動自己學習的力量,「原來自己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是可以與朋輩分享,正如數學功課很難,你為他們解答,漸漸便能得到朋輩之間的認同與支持」。原來這些「得着」是從經驗中反思得來的,「以前我會認為努力讀書,自然能拿到好成績,卻不明白其他同學為何喜歡去玩去打波,現在我知道其他人會有不同的興趣,而我也會嘗試加入他們,了解他們為何有這些想法,也終於明白為何他們會這樣想。我學懂了試着融入他們的生活去體會,也明白我之前感到不開心的原因」。

必須學懂原諒

曾有資優生說他測驗題目全答對卻不合格,原因是測驗要用第一課教的方法來解答,而他用了第三課的方法來答,即使答案全對,方法錯了亦是零分。「這時候便要與小朋友說明問題的癥結所在,解釋考試是講求公平,所以要用第一課教的技巧,讓小朋友知道在這件事上的對錯,從中讓他學習原諒,特別是在某些他看不過眼、感到憤怒的事情之上。」小朋友要謹記在此事上學懂的東西,當再遇上同一情況時便懂得處理。

「資優生絕對不是超人,無論一個人有幾『叻』都好,總會有局限,完美主義者也要學懂面對失敗。」心理調節對資優生來說十分重要,在香港教育制度下,雖然分數標示了一切,不過低分數並不代表不好,最重要是懂得為自己打分數。「如後天考試,不過今天卻選擇上奧數課程,溫書時間少了,成績自然有差別。家長或老師就要幫資優生去定這把尺,面對為自己作選擇的『give and take』。」很多人說資優生是「IQ滿分,EQ零分」,有研究指資優生反而傾向於正規課堂表現得較為自大,甚至養成傲慢的態度,假如他們在班上處處發現自己是優秀,便會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但當他們有機會與智力相若的同儕一起時,就能更實際地衡量自己的才能。廖美欣說︰「資優生一定要踏入社會,參加多些活動,從中可有待人處事方面的得着,這些都大於理論知識的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