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灣往港島方向,近紅隧處,記者發現一牆上繪有胖小孩插畫,有豆豉眼、厚嘴唇、肥美多肉的面頰與下巴,線條簡單卻籠罩怪異氣息,讓人不期然望多兩眼。
隔了數天,再見九龍灣某路旁電箱赫然又出現胖小孩的身影,原以為是塗鴉作品,待親手觸摸時才發覺是貼上去的。
再三出現的胖小孩,很詭異,打聽後才知他╱她叫「阿肥」,由阿達與阿Vi 組成的Graphic Airlines(GAL)創造。
抄外國藝術家橋求成名
阿肥算是GAL 的代表作,打扮雅痞的阿達說︰ 「要成功創造一個令人有印象的人物很難。」皆因出名才能賺錢,賺錢才能生存,生存才可創作。
為了打響知名度,他們將外國流行的藝術家曝光伎倆全都用上。Flickr 網站是他們第一個與人分享作品的地方,其後日本黏土大師Dehara Yukinori 帶起作品與現實環境拍照的熱潮,他們也拿着布公仔、黏土公仔上街拍攝去了。
阿Vi 說︰ 「有一日發覺有些很得意的貼紙貼在街上,」阿達默契十足接着道︰ 「將畫作製成貼紙周街貼已經出現好多年,電燈柱、路牌等,旺角、銅鑼灣、中環最常見到,可能整道牆都貼滿貼紙。」如此好橋,當然照抄,如掌心大小的插畫自此在大街小巷悄悄現身。
記者拿着兩張阿肥貼紙正打算行動,阿Vi 教路貼完記得拍張照片,才算完成任務。
事實上,他們亦知道這些「發表渠道」的效果聊勝於無。阿達苦笑說︰ 「無名無錢,那有Gallery 找你開展覽。」奢望進駐Gallery,倒不如直接將作品搬上街頭來得乾脆,說不定有更多人看到。
記者見工作室地上那幾張阿肥大畫作,大紅大綠十分鮮艷搶眼,最小的畫作比真人還要大,他們神神秘秘的表示正準備不定期「快閃秘密行動」。
月黑風高寂靜時,他們一行三數人,拿着畫作與一大支白膠漿,輕裝出發,悄悄地將畫作貼於大街之上,舉行「街頭展覽」。
街頭展覽講求作品張貼的持久性,「香港好乾淨,清得好快。可能晚上貼早上就掃走,所以用粗糙原始一點的style來畫會好些。最小的阿肥用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已經完成。」
中環舊樓最易貼
「我們不停貼,吸收經驗就知這道牆多久清一次、哪些部門負責等。當中有些地點大約兩三星期甚至一個月才清一次,更有貼了幾年都仍然生存。」還要不斷試探,開發新地方,阿達難得透露些微端倪︰ 「中環多舊樓,霉霉爛爛的,有些業主清得慢,甚至可能不理。」至於其他詳細地點……嘿,秘密!
地點選得好,作品也要「爭氣」, 「初時用打印紙,厚身好容易被人撕下來,左試右試,才知紙質薄才貼得最實,麻雀紙最陰毒。」沾滿白膠漿的麻雀紙乾透後,黏力特強,絕對令清潔人員苦惱。
問及公眾地方胡亂張貼的犯法問題,阿Vi不以為然道︰ 「全世界都係犯法,不過可能在巴西、阿根廷……就無所謂。」阿達補充︰「都要看執法那邊有無人理啦。」「其實貼那刻捉不到就無事,正如平日街上見到的垃圾一樣。而在銀行門口貼Poster的人,都會被食環署追㗎。」
全心創作靠一團火
阿達笑言他們的街頭藝術算是斯文, 「我們玩得未算盡,外國的藝術家會將作品與城市徹底融合,如將整條街變成藍色,從高空看就變一條河;或是將斑馬線變成一條拉鏈。」可惜香港人太多,太密集,做不了。
後來一次偶遇的聯合展覽,終於為他們打開另一條出路,帶來合作機會。他們近期就變身老師,參與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的社區藝術計劃,教學生粉飾單車,創作Art Bike。
二人回想當初放棄收入穩定的工作,全身全心投入創作,靠的就是年輕那團火。轉眼將近十年,阿Vi 說︰ 「要維持生活,夠養自己很難,單靠個人創作行不通。推Product、搞design、接workshop project 等,多線發展才能生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