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22.4.2011︰藝術治療心靈

發生近兩年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共奪去六萬多條性命,正當傷痛漸漸減淡之際,4 月中卻傳來青海大地震的消息,災民痛失家園至親的悲痛觸動人心,引起社會各界極大迴響,紛紛捐錢捐物資送往災區,而香港演藝界也於昨晚舉行籌款大滙演,以助災民重建家園。災區能夠重建,家園能夠恢復,但心靈卻更需要恢復,從事社群藝術二十多年的全人藝動主席梁以瑚認真地道︰ 「救災與重建所說的語言均與藝術一樣,是關乎生命與生活的。」梁以瑚深信藝術治療能重建受創者的心靈,所以全人藝動不時到災區進行藝術活動,如受海嘯重創的斯里蘭卡、遭受風災的緬甸等地,在2008至2009年亦先後四次組織義工到四川青川縣,與學生、志願者等進行治療性藝術活動,而最近發生的青海地震也引起她到災區服務的衝動,「不過目前並不是行動的好時機,待救人工作告一段落後,希望有機會到當地為居民舉辦藝術工作坊。」

創作宣泄情感

梁以瑚認為藝術的創作過程是情感宣泄的好途徑,「當事人通過社群藝術活動,就能真正觸及人存活的價值,有種我要活下去的決心,這個理念與藝術治療有很大的關係。」治療性藝術活動包括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內容,梁以瑚強調︰「我們不是專業的藝術治療師,只是一群會做治療性藝術工作的人,懂得利用各種不同媒介、形式的藝術來『服侍』孩子,希望藝術能為他們帶來快樂。」藝術治療是物資金錢、心理專家以外的最好選擇,因為這方法最便宜,只要有一支筆,或是用身體、聲音,便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告訴自己「我正在活着」。

地震對災民的心態、人生觀、價值觀等造成極大的衝擊,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梁以瑚說︰「在大群體中,很多人會感到失落,因為無人理會的關係,也不知自己是否存在。」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活動中,大家可以隨意說出自己的「遭遇」,簡單如因某事發生而不開心,工作人員就會利用話劇演出他的小故事,「當大家看着這個表演時,他就會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他的故事是有人知道的,間接肯定了他的存在感,也可讓他以第三者角度理解自己。」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也會疑惑為何自己寫的歌詞或內容會與其他人相近,甚至一樣,當發覺其他人都會有相同的想法與哀傷,他們便知道有人與他們同行,知道有人願意接觸他們的內心,真真正正做到「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這就是社群藝術一直以來努力建立的想法與意念—我是個體,有生命,存活的,通過藝術得知自己不是孤獨一個,也有人與我經歷一樣的事情,以及有相近的感覺。」

自我發現成長

在災難發生前,父母大都望子成龍,不過在地震之後,父母覺得孩子能活下來已十分幸運,因此對他們的學習不太在意。有孩子說早已厭倦所謂的「大道理」,煩得大叫心理輔導師走開,「聽厭了叫我們堅強、聽倦了一直叫我們讀書來報答幫助我們的人,聽煩了叫我們面向未來。」因為無論孩子們怎樣努力看課本,總是看不下去,也睡不着覺。在一個講故事的工作坊中,孩子們要說出他們最快樂的時刻和願望,快樂時刻大都圍繞在地震前無憂的生活片段,而願望竟不約而同是「回家食媽媽煮的飯」,「我們不會再追問,因為答案呼之欲出,有很多孩子直到此刻才察覺自己有這種渴望。」在快樂與願望之間很容易牽引出不快的回憶,從中讓孩子自行發現、明白自己的哀傷與難過,這才能獲得向前的力量。孩子不需要他人的規勸和指導,他們靠自己所得所想來讓自己成長。大家都懂得更珍惜生命,但這並不僅是要安全無礙地活着,還要有所作為。

藝術工作坊深得孩子歡心,即使他們住在山區,每天來回學校要走近四小時的山路,也堅持參加工作坊的活動,義工曾雪儀回憶道︰「在旅程的最後幾天青川下大雨,怕學生在山路遇上危險,學校都關了,但孩子竟然也堅持回學校參加工作坊,他們真的很喜歡工作坊的活動。」

不只是過客

年多以來,到青川探訪的慈善團體與人員不計其數,送來的禮物也不少。有義工表示,住在不時斷水斷電斷通訊的山區孩子,竟然收到捐贈的電子琴,「當地根本無人懂得彈琴,他們知道義工姐姐能教他們彈琴時,均表現得十分興奮。」 當地災民雖然感謝他們的幫助,但這些人員的過客身份始終不變,根本談不上感情的建立。梁以瑚首次到青川時,探訪了一名小女孩,在年半後再找回她時,小女孩一見梁以瑚便哭了,她說根本不敢相信會有人記得她,而且是回來再探她,梁以瑚說︰「年半不見這小女孩,她膚色變得白淨,也長胖了,她應該得到不錯的照顧,我終於能放心了。」這些災民受創的心靈,不只是依靠物資、重建,或是消極地讓時間沖淡,相信災民也需要「同行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