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7.8.2010︰丹麥哥本哈根大學 沉浸於學術與快樂國度

丹麥是世上最快樂的國家,當地人懂得享受生活,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不用為生計而煩惱,這個位於北歐的國家彷彿是另一個世界,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的萬詠珊(Allison)自從到當地作交換生之後,便愛上丹麥的生活與學習氣氛,她正打算在當地完成博士學位才回港。

在中大時修讀物理學的Allison受到丹麥籍同學口中那美麗國家所吸引,選擇到丹麥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當交流生。Allison對丹麥的第一印象十分深刻,因為在首都哥本哈根的大街上竟然看不到行人,「比起香港,丹麥算是細城市,哥本哈根沒有高樓大廈,街道空蕩蕩的。」

校園與城市融為一體


至於位處首都市中心的學校,更與想像中的鬧市完全沾不上邊,「比起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哥大是最大的學校。至於校園大小就很難說得清楚,校園是開放式的,不同的學院大樓分布不同地方,與城市融為一體。」「與法國德國相比,北歐人的英文好些,語言障礙所引起的問題應該會較少。」Allison以為自己想得周全,到步後才發覺語言障礙的關鍵並不在英語,北歐各國都有自己的語言,丹麥人日常生活用的是丹麥語,「雖然多數丹麥人都講得一口流利英語,即使在街上見到的七八十歲婆婆亦如是,但當地大學本科差不多全用丹麥語授課,只有部分碩士提供英語課程,那時讀的正是程度較淺的碩士英語課程。」誤打誤撞下,她發現哥大設有英語教授的天文學碩士課程,正巧這是她的最愛科目,「我exchange完就報了哥大的碩士課程,修讀天文與物理。在當地來說,天文學也算是冷門科目,班上學生只有十人。」理論上,天文學研究需要不少器材,如望遠鏡等,不過課室卻沒有這些器材提供,「頂級的天文器材只會建在天氣很好的地方,如夏威夷、智利等地,我們會做觀察,也會寫proposal,其後再請當地的人幫我們做實驗。」當問及是否感到可惜時,她卻不甚在意,「這反而讓我有機會去旅行,識到更多朋友,如讀summer school、到另一個國家做研究等,我6月就在瑞典讀summer school,期間去了一個設有大型望遠鏡的天文台學習,至於下年,我會去西班牙的天文台做觀察,真正親手做的,那裏的望遠鏡真的很大,你可以整個人走入望遠鏡之中。」光看她的表情也能感到她的興奮與期待。

教學相長重思考方向

「在丹麥學校的考試好刺激!」Allison笑說。大部分考試均以oral為主,着重學生對概念的掌握,「學生在考試前會收到一份約六條的題目。考試時有兩名老師當主考官,學生自行抽出一個題目來present半小時,再接受老師的提問,期間他們會提點學生沒有提及的東西,因為他們想知道學生究竟懂了多少,而不是要知學生不懂多少。」在丹麥的考試模式下,讀書也變得輕鬆,至少不用瘋狂背書,「我發覺丹麥同學在project present的表現出色,不過在書寫方面,如計數等表現一般。」Allison很欣賞丹麥的教育精神,「這裏的功課與香港相比少得多,而且不計入成績之中,我反而覺得更有所得。老師認為即使學生功課做得多錯都好,有交即是嘗試過。」如碩士的某個課程,老師是不太教書,他會要求學生看書中某幾十頁,待下星期上課時present出來,「雖然老師是教授,但他並不是懂得所有東西,尤其是做到如此高程度的科學,好多東西都是日新月異,老師就跟我們一齊學,他會教我們思考方向,並不是傳授知識,始終都要學生自己學。學生會覺得原來自己懂得的東西,老師也未必識,那就增強了學習的動力與興趣。」丹麥人懂得享受人生,他們不會急着畢業,「當地學生讀大學不用交錢之餘,政府每月會資助幾千元,所以當地人好喜歡讀書,那些資助足夠學生生活的,如想要生活好些就要打工。」事實上,當地人讀完預科大都會去旅行,用一年時間去旅行或是做義工等,如果直升大學反而讓人覺得好奇怪,這風氣一直延至大學。

休學遊歷風氣盛行

「好多學生都會停學一年去交流或旅行,做他們想做的事。正如與我同住的丹麥同學,她讀到二年級時就拿了一年『gap year』去南美洲旅行,旅行之前他們會打工儲錢。」當地十分推崇這種學習模式,「在北歐地區,很少學生讀完本科就畢業,他們大部分都是碩士畢業,這是當地風氣。我有好多同學已經三十歲,對他們來說這沒有什麼奇怪。」作為最快樂的國家,學習也要以輕鬆愉快為大前提,始終生活開心最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