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4.5.2010︰「早斷症、早介入、早支援」——為「老人癡呆症」病者及家屬紓壓

任何人都有機會出現智能退化,即使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高錕也不幸患上老人癡呆症,老人癡呆者患者家屬李太直言多得高錕的訪港之行,令社會大眾正視老人癡呆症的問題。

據衞生署估計,香港二十年後老人癡呆症患者將由現時九十萬增至二百萬人,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教授表示,現時仍在社區生活的老人癡呆症患者約有數萬人,而社區長者服務不足的問題將會隨着人口老化而更嚴重。

求助社工最快捷

年屆八十四歲的李如祥除了有高血壓毛病之外,身體尚算健康,不過他自四年前開始出現記性差、對喜歡事物失去興趣、生活習慣改變等情況。當李太終於察覺到李伯的不妥後,仍須等到李伯作例行的高血壓覆診時,才懂得向醫生求助,其後轉介至老人精神科確診為中期老人癡呆症。李太說如非早前在電視劇中看到有人演老人癡呆症患者,也不知道李伯的「反常」並不是正常衰老現象。

不少長者懷疑自己患有老人癡呆症時也不懂求助,郭志銳表示,香港現時並沒有專治老人癡呆症的門診,因此長者須先到普通門診求助,待醫生轉介至老人科、老人精神科或腦科,才能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不過政府醫院排期時間較久,需時數月至一年不等,而患者病情卻不能避免地持續惡化,等不及的長者只能求助於私家醫生。對長者來說,這種求助方式仍然過於複雜,郭志銳及賽馬會耆智園助理社會工作主任崔志文均表示,最簡單的解決方法便是求助社工。

長者服務不合需要


李太說︰「就算見了專科醫生,也只是拿了藥、定期覆診而已。」郭志銳也言明長者看醫生的主要目的是確診與食藥,藥物有助患者穩定情緒,減少記憶混亂的情況。當問及李伯有否得到其他支援服務時,李太表示未曾聽聞這方面的資訊,閒時只與李伯多逛公園和聊天,不過據醫生所示,這些活動對老人癡呆症患者的病情幫助不大,因為患者需要的是健腦活動,如打麻雀、耍太極等來刺激腦部運作,而且群體生活也有助患者減慢智能退化速度。為長者提供活動與服務的社區長者服務中心,看似適合老人癡呆症初期患者使用,事實上卻存有不少問題。崔志文表示,長者之間也如小學生一樣有男女之分,存有小圈子與杯葛行為,如伯伯不喜與婆婆們「埋堆」,即使他們到了服務中心也很有可能是呆坐一旁,對病情的紓緩毫無幫助,而且長者歧視老人癡呆者患者的情況亦時有發生,加上有時老人家忘記到活動中心也無人跟進留意。可說對病情的紓緩幫助不大,崔志文建議中心人員可以主動一點,多提示長者到中心活動,也可以舉行多些針對患者的活動。

照顧者壓力沉重

至於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便是為病情較嚴重的患者提供服務,不少長者也等不及長達九個月的輪候時候,最後因智能退化嚴重而入住老人院。郭志銳指香港現有逾二十間政府資助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但當中沒有專為老人癡呆患者而設的護理中心,加上日間護理中心的設施與服務大都針對傷殘、中風等長者而設,空間小之餘,護理人員大都未曾接受有關老人癡呆症患者的照顧技巧訓練,如遇上有情緒及行為問題的患者很多時都會束手無策。另一方面,中心服務是以護理為主,未能切合老人癡呆症要以進行活動來加強認知能力的需要。「現時不少公營安老院,都牽涉照顧老年癡呆症患者的質素問題,安老院的活動空間少,或者沒有一些小組活動供長者參與,只是將他們困在一張櫈上,這只有看管作用,而他們的活動功能卻會快速退化。」雖然政府沒有專門為老年癡呆症患者而設的日間護理中心,但全港亦有四間提供這類服務的私人機構,現在接受服務的約有三百多人,不過患者需支付每日百多至兩百多元的費用,這並非大眾能夠負擔。郭志銳認為,政府可資助或提供土地予一些團體如耆智園,以興建日間護理中心,加強前線醫護人員的培訓,提升他們照顧老年癡呆患者的能力。

老人癡呆症患者由病發初期至晚期過程約為十年,郭志銳一直強調對此病要做到「早斷症、早介入、早支援」,除了能將對患者的影響減至最低之外,家人也有多些時間作心理準備、了解老人癡呆症,以及接受照顧技巧培訓,如果待患者病情嚴重時才處理,照顧者艱辛程度可說以倍數上升,他們最終更可能因沉重壓力而需要接受輔導。高錕太太黃美芸曾表示,她深深體會照顧老人癡呆症患者是壓力十分大的工作,必須無時無刻看顧患者,她呼籲社會各界給予患者多一點支援。

李太說︰「我已經八十歲,照顧自己無問題,但要照顧多一名老人家便感十分吃力,加上他脾氣變得暴躁、疑心又重,有時與他講道理也講不通。」她認為得癌症好過患老人癡呆症,至少癌症有痊癒的希望,而老人癡呆症根本無藥可醫,病情只會不斷惡化,前景令人灰心,也謂照顧患者的壓力不足為外人道,患者恍如炸彈一樣,隨時都有可能爆炸。例如,李伯有時半夜起床說要出門上班,家人怕他起床跌倒,也怕他出門走失,神經每分每秒也繃得緊緊。李太說,即使有工人幫忙照顧,也會安排李伯到私營的長者服務中心參加活動,但照顧者仍不時感到無助、悲傷或憤怒,因為應付患者的行為問題和心理症狀,比起面對病人喪失記憶力或自我照顧能力的壓力更大。李太希望政府能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多些服務和支援,她眼看身邊朋友也受這個病的折磨和影響,但他們卻只能垂着淚與人訴苦。家人要做好照顧者的角色着實不易,除了要對此病有充分認識外,更要懂得善用社區資源,以紓緩照顧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