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1.7.2010︰陳義妹︰ 「新抱仔」生活好淒涼

陳義妹一生都是為別人而活,不過來到七十九歲這年,她終於為自己做了一件事,就是在《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歷史》一書中,訴說了她的大半生淒涼故事。

滿頭銀絲的陳婆婆笑容滿臉,說着一口廣東化的客家鄉下話,話語間總是笑聲不斷,當與她說起往事時便不自覺地輕歎說︰「現時回想舊時的淒涼景況都會哭,那時老公又不在身邊,真的好慘。」陳義妹活在一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十六歲的她被家人自大陸賣去香港荃灣楊屋村一戶人家做「新抱仔」,自此開始了數十年的艱苦辛酸童養媳生活。

丈夫出走逆來順受

童養媳幾乎與妹仔無分別,家裏上上下下都要服侍周到,耕田做家務照顧長幼等,從早忙到晚,「楊家除了有太婆,還有家婆,家婆不疼我,而且脾氣很壞,常說髒話罵我,很難聽的。有時她會罰我不准食飯,有時不准我睡覺,要我做完家務才可休息」。即使病了,工夫也要繼續做,更要戰戰兢兢看人臉色,「我病了,家婆當然不高興,無人做事嘛」。

原以為童養媳比妹仔的生活好些,至少有老公可以依靠,可惜事與願違。「丈夫對我不好!」丈夫沒有大脾氣,只是沉默,就算數十年後的今天,他仍然一貫的沉默,「二十歲時,丈夫不肯結婚,家人便逼他結,我生下大仔不久,他便說去廣州讀書,一走就八年,全無音訊,更不要提給家用」。陳婆婆說完忍不住補多一句︰「他說是讀書,誰知他去那裏做了什麼。」即使她習慣了逆來順受也壓不下心底的不滿。「我當時有想過走,不過圍村的阿嬸就勸我不要走,說生了仔不能走,只要捱到老公回來就好。」陳婆婆的意願始終不敵周遭鄰舍的壓力。八年後丈夫終於回來,陳婆婆根本未曾想過原諒與否的問題,「我對他回來無話開不開心,不過很快就生了第二個兒子」。事實上,童養媳做的事情比妹仔至少多一樣,那就是生仔。「結婚前後,家頭細務、要做的事都無變,反而還多了生仔一項。其餘三個兒子都是丈夫出走回來後才生的。」事實上,丈夫凡事置身事外的態度最令陳婆婆無奈,「老公脾氣不是差,他只是什麼事都不理你,我做又好不做又好,就算我被人鬧,他也是不理。他連兒子都不理,有錢無錢當然是不理」。即使現在陳婆婆的故事化成文字出書了,丈夫仍是愛理不理的態度。

由朝做到晚捱苦十年


在陳婆婆五十多歲時,政府收回耕地,她就到紗廠打工,「兩三點起身做完家務,六七點返工,下午三點放工後什麼都要做,丈夫要返工,仔年紀又小,太婆八十多歲也幫不了手,做到夜晚十二點才睡。男人在家中最大,什麼事都不做,仔都是一樣」。每天睡兩三小時的生活就這樣捱了十年,「辛苦就不算什麼,客家人好做得、好捱得的」,那時的歲月雖然辛苦,但總比待在家裏苦幹好,「出外打工識多了朋友,他們對我好好的,生活比之前過得開心,現在與工友還有聯絡,二十多年啦」。

當提及現在流行的不婚主義時,陳婆婆認真地說︰「當時是結婚好,將來年老時得一個人好淒涼的,不過生仔就無所謂啦,我有兩個兒子都不打算生小朋友,隨他們喜歡啦。」「現在總算有個『伴』,仔又孝順,我幾十歲凡事都看淡了,沒有想那麼多啦。現在幸福了,想去旅行就去。」陳婆婆笑得一臉滿足、苦盡甘來的模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